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是2013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,作者是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编写组。
导言/I
一、 中国近代史综述/1
二、 中国现代史综述/ 6
三、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/ 9
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/ 11
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/ 11
一、 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/ 11
二、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/ 13
三、 鸦片战争的爆发/ 15
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/ 21
一、 军事侵略/ 21
二、 政治控制/ 25
三、 经济掠夺/ 27
四、 文化渗透/ 31
第三节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/ 33
一、 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/ 33
二、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/ 36
第四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/ 40
一、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/ 40
二、民族意识的觉醒/ 42
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/ 48
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/ 48
一、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/ 48
二、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/ 51
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/ 54
一、 洋务事业的兴办/ 54
二、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/ 56
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/ 58
一、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/ 58
二、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/ 62
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/ 67
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/ 67
一、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/ 67
二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/ 70
三、 三民主义的提出/ 72
四、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/ 74
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/ 76
一、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/ 76
二、 中华民国的建立/ 78
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/ 81
一、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/ 81
二、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/ 84
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/ 90
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/ 90
一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/ 90
二、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/ 92
三、五四运动: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/ 94
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/ 96
一、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/ 96
二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/ 100
三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/ 105
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/ 108
一、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/ 108
二、 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/ 109
三、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/ 113
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/ 117
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/H7
一、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/ 117
二、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/ 120
三、 农村包围城市、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/ 122
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/ 126
一、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/ 126
二、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/ 129
三、 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/ 131
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/ 136
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/ 136
一、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/ 136
二、 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/ 137
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/ 138
一、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/ 138
二、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/ 139
三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/ 140
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/ 143
一、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/ 143
二、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/ 144
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/ 145
一、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/ 145
二、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/ 147
三、 坚持抗战、团结、进步的方针/ 149
四、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/ 151
五、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/ 153
六、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/ 154
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/ 158
一、 抗日战争的胜利/ 158
二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/ 159
三、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/ 161
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/ 165
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/ 165
一、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/ 165
二、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/ 169
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/ 170
一、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/ 170
二、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/ 172
三、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/ 173
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/ 175
一、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/ 175
二、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/ 177
三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/ 178
第四节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/ 181
一、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/ 181
二、 人民政协与《共同纲领》/ 183
三、 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/ 186
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/ 191
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/ 191
一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/ 191
二、 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/ 193
三、 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/ 199
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/ 200
一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/ 200
二、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/ 203
三、 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/ 204
四、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/ 205
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/ 208
一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/ 208
二、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/ 209
三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/ 211
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/ 213
一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/ 213
二、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/ 215
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/ 219
一、 “大跃进”及初步纠“左”的努力/ 219
二、 国民经济调整和“四个现代化”战略目标的提出/ 221
三、 “文化大革命”内乱及其历史教训/ 223
四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/ 228
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/ 237
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/ 237
一、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/ 237
二、 拨乱反正的完成/ 242
三、 改革开放的起步/ 245
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/ 251
一、 改革开放的展开/ 251
二、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/ 254
三、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/ 256
四、 国防战略的转变、“一国两制”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/ 259
五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/ 262
第三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/ 268
一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/ 268
二、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/ 271
三、 香港、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/ 280
四、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/ 281
第四节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/ 284
一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/ 284
二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/ 289
三、 推进“一国两制”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/ 296
四、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/ 298
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/ 304
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/ 304
一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/ 304
二、 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/ 306
三、 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/ 308
四、 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/ 315
五、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/ 322
六、 坚持“一国两制”和推进祖国统一 / 325
七、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/ 328
第二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/ 331
一、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/ 331
二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/ 337
三、 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/ 344
四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
治理能力现代化/ 346
五、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/ 349
六、 向“第二个百年”奋斗目标进军/ 363
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/ 366
一、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/ 366
二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/ 371
三、 把握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/ 376
四、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/ 379
五、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/ 381
后记/ 386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loveangela1229@g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